7月23日,大湾区科学论坛—走进港科大(广州)成果转化精准对接活动在香港科技大学(广州)(下称“港科大(广州)”)举行。活动以“探秘AI前沿·共筑转化生态”为主题,旨在加速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,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与产业的深度融合。
来自大湾区的70余位企业家、投资人、技术经理人等嘉宾参与,上市公司、国企、高新技术企业等各方代表齐聚一堂,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,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,为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本次活动由香港科技大学(广州)、大湾区科学论坛秘书处、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(广州)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。
前沿分享:人工智能奇点期的产业新坐标
作为大湾区科学论坛长期打造的学术品牌活动,“灵山科学大讲堂”始终致力于传递科学前沿强音。第十八期“灵山科学大讲堂”聚焦人工智能这一变革性领域,深度解析AI前沿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及技术落地的产业应用。香港科技大学(广州)协理副校长熊辉教授进行了题为“人工智能奇点期的产业新坐标”的主题分享。
熊辉强调,AI大模型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全球技术竞争格局,中国在开源端具备领先优势,并且在AI大模型应用工程师的人才储备和算力自主创新方面取得显著突破,形成了独特的创新放大器。
“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挑战,未来需要培养更多‘人机协同’的新型劳动力。”他认为,高校需与产业紧密结合,共同推动新型人才培养。在“科学技术化-技术产品化-产品产业化-产业资本化-资本科学化”的创新链条中,具有平台思维、系统意识和标准意识的人才将发挥关键作用。
成果路演:顶尖技术汇聚,共谋AI转化新篇
活动现场,来自港科大(广州)的学者与业界精英齐聚。5支来自港科大(广州)的研究团队依次登台,以路演形式集中展现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突破,内容聚焦人工智能在多模态交互、具身智能、智能系统开发等方向的成果展示,涉及AIGC、数据智能、个性化设计、辅助设计等市场刚需领域,凸显了学校“融合学科”基因下,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的深度耦合。研究团队与现场参会企业进行了深入交流与分享互动。
“当前的技术难题都是多学科的问题,单一学科难以破解。港科大(广州)从一开始建校定位就是融合学科大学,所有学科都是按照最新的产业方向趋势重新定义,学校还出台政策来推动老师们之间的融合交叉交流。”香港科技大学(广州)知识转移办公室助理主任白煜表示,港科大(广州)通过独特的融合学科教育模式解决跨学科问题,在AI+各领域进行创新探索,从多模态大模型到医疗数据智能平台,每项成果都体现AI与细分领域的交叉赋能。学校通过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等方式,积极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,助力在教育、医疗、设计等行业的创新发展。
广州工控科创集团总经理张倩在分享中谈到,在交流对接与项目路演中,发现诸多优秀的潜力项目,接下来将进一步接触沟通。集团将秉持“投资+运营”双轮驱动模式,提供全流程服务,助力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,构建湾区科创生态。
在高校成果路演之后,活动进入企业路演环节,15家科技企业代表依次登台,采用“一页PPT+3分钟限时讲述”的高效形式,直击技术、资本或市场合作需求,为供需双方精准匹配搭建桥梁。
参与路演的企业涵盖数据服务、智能制造、数字技术、医疗科技等多个领域,包括广州数据集团有限公司、广州广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、广州山河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、荔枝集团、广东国盛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等。各家企业聚焦人工智能技术的实际应用场景,提出了从技术研发合作到市场资源对接的多样化需求。
“五方对接”创新模式,加速成果落地
活动创新打造“五方对接”环节。高校成果团队、企业代表、技术经理人、投资机构及高校创业项目代表五方开展自由面对面交流,共同探讨合作机会,以成果为媒,为AI技术从“实验室”迈向“生产线”铺设了高效通道。
现场,港科大(广州)各研究团队与50余家参会企业、10家投资机构展开密集互动。企业代表针对技术落地场景、商业化路径等提问,投资机构则聚焦项目潜力与合作空间。多家企业与投资机构明确表示,部分项目展现出极强的产业化潜力,期待后续深入对接,探索联合研发、共建实验室等合作可能。
参会企业表示,此次活动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了解AI技术前沿动态的窗口,更为他们搭建了一个与高校、企业及投资机构深度对接的平台,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匹配。
南方+记者 李鹏程
京海配资-京海配资官网-最新股票配资-配资平台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